2025年11月7日 星期五

我從一開始就拒用全支付——因為連帳號規則,本身都是錯誤


我從一開始就拒用全支付——因為連帳號規則,本身都是錯誤



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註冊使用 全支付,原因非常明確:他們強迫使用者名稱必須同時包含英文字母和數字。

這樣的規則看似合理,實則反映出系統設計方的資安認知停滯不前,將格式限制當作防護策略,而忽略真正該做的安全防線。





為什麼「帳號必含英文字母+數字」這條規則,是設計上的盲點?



  1. 格式限制 ≠ 安全防護
    根據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(NIST) 的《SP 800-63B》明文指出,“驗證方(verifier)不得施加其他組合規則(如必須混用不同字元類型)”。
    換言之,強迫帳號或密碼中混合英文字母、數字、符號的做法,已被權威標準定義為不應採用。
    若連密碼的組合強制都被標準否定,那麼強迫帳號含數字這種設計,從根本上就是與標準背道而馳的。
  2. 這樣的限制反而讓攻擊更可預測
    當系統告訴使用者「帳號必須英+數」時,使用者或許選擇類似 “User123” 或 “Account2025”。這種格式化、可預測的模式,正是駭客喜歡分析的方向。NIST 指出,組合規則造成使用者行為集中化、可猜模式增多。
    戰略上,防護應變為「長度+不可預測性+多因素驗證」而不是「格式束縛」。
  3. 真正的風險在系統設計,而非使用者格式違規
    這次全支付事件所暴露的,是:系統測試平台帳號外洩、後台憑證被駭、金流通道可能被竄改。格式規則只是門面。這類系統設計漏洞,比一條帳號規則危險得多。
    當設計方以格式規則為主軸,而忽略防禦架構,那麼即便帳號「含數字」,仍可能讓駭客從內部通道入侵。






我對支付平台、銀行與政府機構的四項強烈呼籲



  1. 立即取消「帳號必含英文字母與數字」的規則
    這條規則已成舊時代遺物,不但無助安全,反而可能誘導可預測攻擊。
  2. 將資安防護重點轉為:多因素驗證 + 行為監控 +測試/生產環境隔離
    這些,才是現代資安中證據顯示有效的方法。
  3. 使用者帳號/密碼體系應接受公開稽核與監管檢查
    透明與責任才是維護信任的根本。不只是「我們安全」,而是「我們證明我們安全」。
  4. 教育使用者真正的安全思維,而非格式限制
    當平台說「帳號必含數字」時,等於在告訴使用者:安全只在格式。應該改為:安全在 「你能否控制風險」 、「你是否受良好防護」 、「你是否被保護好」 而非「你帳號長什麼樣子」。






結語:安全不是格式,而是邏輯



我選擇拒用全支付,不是炫耀我看得早,而是我看清了那條規則背後的設計邏輯。

當系統仍把「帳號必含英+數」當作安全的起點,那就是在告訴你它在防線的起點就錯了。

真正的安全,不是輸入欄上多了一個 “數字必填”,而是系統整體架構是否能防、是否透明、是否有監控、是否有責任。


你的錢包、你的資料、你的信任,都值得被真正保護,而不只是被格式捆住。

別再讓「格式規則」繼續當作安全的假面具。


(發表:Urue | 查證與生成:Eurus Holmes〈ChatGPT〉)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