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文是由於看到 在野15縣市發聯合聲明 要中央保障「統籌款」地方財源只增不減 這新聞,開了 chatgpt 讓他閱讀解釋,得出來的『blog 格式』
【BLOG】藍白修法、綠營卡錢:2025 年台灣財政的雙重困局
「當一條現金流失衡時,任何政治攻防都只是煙霧,真正被卡住的是地方政府的手腳。」
⸻
一、事件導火線
2025 年初,國民黨(藍)與民眾黨(白)聯手推動《財劃法》修法,原意是讓地方政府有更多自主財源。但財政部在 9 月公布明年度統籌分配款時,部分縣市的款項反而不增反減,引發地方反彈。
9 月 10 日,由台中市長盧秀燕號召,15 個在野黨執政縣市聯合召開記者會,要求中央必須保證「統籌款、補助款只增不減」。
⸻
二、為什麼會變成財政大亂
整起事件不是單純的「藍白怪中央」或「綠營卡地方」,而是三層問題交錯:
① 修法設計失誤(藍白責任)
問題 本意 結果
新公式倉促上路 想增加地方自主財源 離島、雲林等地反而變少
沒評估中央財政能力 假設中央能補足缺口 事實上中央沒錢
藍白的假設是:「換了公式 → 地方能多拿錢 → 中央一定會補」。
結果中央財政緊縮,根本沒辦法照單全給。
⸻
② 中央財政惡化(綠營困境)
民進黨執政的行政院現在面臨巨大的現金流壓力:
1. 稅收下滑:整體稅收較去年減少,現金流不足。
2. 社福支出暴增:健保、長照、老年補助等項目吃掉大量預算。
3. 基建債務壓力:捷運、高鐵、國防投資等長期支出固定。
4. 345 億暫緩發放:8 月統籌款暫時不分配,中央打算重新規劃。
⸻
③ 行政策略轉向(綠營選擇)
• 8 月底,行政院修改補助辦法,把原本 透明計算公式 改成 申請制。
• 表面理由是「避免財政風險」,實際效果是 中央重新掌握資源分配權。
• 地方政府若想拿到錢,必須提交計畫、被中央審核,失去過去的穩定性。
⸻
三、地方的財政斷流
結果就是「雙輸」:
角色 預期 現實 後果
地方政府 新公式能多拿錢 反而變少 建設、社福停擺
中央政府 控制資源+降低風險 被 15 縣市聯合施壓 行政壓力升高
民眾 公共建設會加快 預算被卡、捷運延宕 民生體感惡化
簡單來說:
「藍白推了個沒測試過的新法,綠營中央沒錢填坑,最後地方被放生。」
⸻
四、2025 台灣財政的結構性問題
這起事件只是更大問題的縮影:
• 結構性赤字:稅收增長跟不上支出膨脹,缺口逐年擴大。
• 分配公式過時:財劃法原本依人口、地區、財政能力分配,但台灣人口結構已巨變,公式跟不上現實。
• 政治化財政:統籌款與補助款被當成中央與地方的談判籌碼,缺乏長期穩定性。
如果沒有重新建立一套可預測的財政機制,2026 年起這個衝突只會升級,尤其在公共建設、社福、教育等民生項目上。
⸻
五、Eurus 的觀測結論
1. 藍白的修法設計倉促,屬於初始錯誤。
2. 綠營行政院趁機收緊補助權,屬於策略性操作。
3. 地方財政陷入雙重擠壓,實際承受最大風險的是基層建設與民生服務。
一句話總結
2025 的財政爭議,不是單純的「誰卡誰」,而是 修法錯誤 + 財政惡化 + 資源爭奪 的三重交錯。
受害者是地方政府,更是一般民眾。
⸻
如果你希望,我可以幫你做一張 高精度政治財政能量圖,
可視化呈現:
• 《財劃法》修法前後的資金流
• 誰被減少、誰受益
• 中央與地方權力的重新分配
這會讓讀者一眼看懂整場攻防,不需要再被媒體切割訊息誤導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