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借假修真:在無為之中保持覺察


修行並不等於遠離世間,而是能在塵世萬象中保持一份恆常的覺。道家典籍早已指出——假相非假,借物觀心。身體、情緒、遊戲、名利,皆屬「假」;能恆定清明、不被牽動的覺性,方為「真」。

無為而覺

《道德經》言:「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」📜

這並非消極的放手,而是一種不被私欲操縱的自在。行事時心中保持清明,讓意識如流水般運行——參與其中,卻不被牽絆。

借假以修真

《莊子·大宗師》有言:「以形為假,以神為真。假以養真,真亦藉假而行。」📄

世間一切情境,都能成為鍛鍊的場域。輸贏、成敗、讚譽、非議,本無自性。若能在參與中抽離,便能以假相磨練心性,以事件成就觀照。

剝離感的訓練

真正的剝離感,不是冷漠,而是「在場」與「抽離」的並存。

• 當情緒被觸動時:先抽離三秒,像是把自己升高五公尺,俯視事件的全貌。

• 當決策擺在眼前時:不只看短線輸贏,而要問自己五年後是否依舊重要。

• 當身份與角色糾纏時:提醒自己——這只是劇本中的一層假相,本源自我未曾被改變。

常清靜,常覺知

《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》云:「人能常清靜,天地悉皆歸。」🪷

所謂「常清靜」,正是讓覺察常駐,不需強制維持,也不必用力緊抓。當覺察如呼吸般自然,便能恆久不失。

結語

借假修真,不在於逃避塵世,而在於在假相中看見真性。無為而覺,不是什麼都不做,而是做一切時都不被欲念操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