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

制度內觀點與制度外現實的矛盾

台北地檢署抗告成功。

在搜尋相關新聞的時候看到一則新聞寫的是 學者葉耀元 發佈的論述: 柯文哲交保真相?法官眼中證據值「7000萬」 學者:釋放不影響調查

因而在與 chatgpt 的查証說明後,有了這則 blog :

葉耀元的「7,000 萬證據說」:制度內觀點與制度外現實的矛盾



📚 前言:一場冤獄的話語爭奪


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羈押 363 天後,以 7,000 萬交保獲釋,旋即高喊「這是一場冤獄」。社會輿論迅速分裂:有人相信這是司法追查,有人認為是政治打壓。就在此時,學者葉耀元提出「三個觀察點」,其中最受矚目的論斷是——「現有證據在法官眼中,大概值 7,000 萬」。🌐



🏛 葉耀元的三個觀察

 1. 羈押 ≠ 查無證據

 • 若真的查不到,早該無保請回。

 • 法院裁定交保,是認為串證、滅證可能性降低,而不是證據不存在。📚

 2. 柯文哲的「冤獄喊話」是一種策略

 • 他刻意包裝自己為悲劇英雄,凝聚支持者,挑戰當權者。🧠

 3. 檢方必然抗告

 • 因為若縱容被告公開挑戰司法公信,檢方必須反擊以維護威信。🌐



⚖️ 邏輯缺口:制度內與制度外


葉耀元的分析,建基於一個隱含前提——司法仍然中立。

然而,這裡出現了邏輯缺口:

 • 制度內觀點:

羈押時間長 → 法院一定認為有證據價值。

 • 制度外觀點:

羈押本身可能是政治工具。若司法受到操縱(例如:賴清德透過權力施壓,北檢選擇配合 🧠),那麼「不放人」就不再等於「證據存在」,而只是「沒人敢放」。


👉 換言之,「7,000 萬證據說」未必代表證據的真實強度,而可能只是司法程序被權力包裹的符號。



🌀 因果鏈對照

 • 制度內:

檢方查到疑點 → 法院認定有一定價值 → 交保但不撤案。

 • 制度外:

政治下令羈押 → 北檢配合拖延 → 證據遲遲不見天日 → 交保只是暫時緩釋壓力。


這兩條鏈條,都能解釋目前的現象。差別在於:你是否相信司法能免於政治操縱。



🎯 結語:從「證據價值」到「權力價值」


葉耀元的「7,000 萬證據說」其實更像是制度內的安慰劑:假定司法仍然在運作。

但對不少人來說,真實感受卻是另一層——這 7,000 萬不是證據的價值,而是權力遊戲的價值。


因此,這場辯論早已不只是關於柯文哲,而是關於:

 • 我們還能不能相信司法體系的中立?

 • 當制度與權力交纏時,公民該如何辨別真相?


其實我覺得,都弄了一年了,能改的電子証據應該都完成了吧?怎還不放出來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