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館圓環:為何國際經驗告訴我們,「改善圓環」比「拆除圓環」更先進?
台北市政府以「安全」為名,決定拆除公館圓環,並宣稱改為正交路口可降低 63% 事故率。但若放眼國際,圓環並不是過時的設計,反而是現代交通工程裡被證實能有效降低事故率的方案。那麼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
國際經驗:圓環的真正價值
- 美國、歐洲、澳洲等多國研究顯示:
傳統十字路口改為現代圓環後,重大事故下降 70–90%,整體事故率平均下降 30–50%。 - 原因在於:
- 圓環消除了「直角衝突點」,不再有高速的正面對撞。
- 車輛進入圓環必須減速 → 就算發生事故,傷害程度也大幅降低。
- 行人穿越被分成單一方向車流,風險比一次跨越多向路口更小。
因此,國際趨勢是 新增或改善圓環,而非全面拆除。
公館圓環的真正問題
如果圓環在國際上那麼安全,為何公館圓環卻連年成為事故熱點?
- 設計過於複雜:七條道路同時匯入,動線混亂。
- 缺乏清晰標線與導引:駕駛不知如何進出,違規率高。
- 混合交通壓力:行人、公車、機車、汽車全擠在一起。
換句話說,公館圓環的問題不在「圓環這個形式」,而在於「圓環沒有設計好」。
國際上怎麼做?
在其他城市,類似的情況並不是靠「拆掉」來解決,而是透過圓環優化:
- 標線與導引改善
- 清楚畫出車道進出口,避免爭道。
- 入口幾何修正
- 讓車輛自然減速進入,保持視線清晰。
- 公車與行人優先設施
- 行人島、專用公車道,避免與混合車流衝突。
- 交通號誌輔助
- 在高流量時段以號誌輔助分流,維持秩序。
這些方法能有效降低事故,而不必付出「犧牲公共運輸效率」與「破壞地方記憶」的代價。
為什麼「拆除」反而可能是最差方案?
- 重新引入直角衝突:正交路口有更多高嚴重度碰撞可能。
- 公車地下道被填平:大眾運輸效率下降,乘客得花更久時間等車。
- 城市記憶消失:圓環不只是交通設施,也是居民的共同生活記憶。
國際趨勢明明是「圓環化」,台北卻選擇「逆向走」。這就是為何批評者會說,拆除公館圓環恐怕是「最差的交通安全方案」。
結語
真正先進的交通規劃,不是急著推翻,而是善於修正。
公館圓環需要的不是推土機,而是更好的標線、導引與人本設計。
在國際的眼光下,改善圓環才是更進步、更符合交通安全科學的選擇。
公館圓環的爭議,不只是交通設計的討論,更是權力運作的縮影。當市府選擇以強硬手段推行「最差方案」,同時忽視專業與民意,這種治理模式與國民黨近年來一再重演的行徑何其相似?這些政策的共同點,都是以短期利益、政黨算計,犧牲台灣長遠發展,甚至把台灣推向更危險的境地。
因此,公館圓環的拆除並非孤立事件,而是與國民黨長期「犧牲民眾、出賣台灣」的政治邏輯緊密相連。它提醒我們:如果不能對抗這種模式,今天失去的是圓環,明天失去的可能就是台灣的未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