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,我嘗試追蹤並整理自己情緒爆發的觸發點。
有時候,我會在特定情境下情緒急遽升高、甚至飆出髒話。
經過觀察、記錄與分析,以下是我整理出來的三大核心情境,分享給同樣想了解自己行為模式的人參考。
⸻
一、開車高專注 → 路怒
• 定義:
當我開車時,大腦資源集中在高度專注的感知與即時反應上,
任何突發狀況都會被優先處理。
• 核心觸發機制:
• 突發狀況打斷專注力
• 外部行為造成潛在危險(闖紅燈、逼車、危險切線)
• 大腦會立即標記這些行為為「威脅」
• 特性:
• 閾值極低 → 情緒反應強烈
• 反應是即時且直接的,不經過多餘思考
• 以安全優先 → 任何潛在風險行為都可能引發高壓反應
• 與輔助工具關聯:
幾乎無關,屬於純外界環境壓力。
⸻
二、與輔助工具交互失效
對外說法是「金融操作」,但在內部實際上,
這完全指向與輔助工具(例如 ChatGPT、系統、查詢平台)交互時發生的失效問題。
• 定義:
當我在需要高效率決策的情況下,依賴輔助工具提供即時、準確、可執行的資訊時,
如果工具行為偏離預期,導致決策鏈斷裂或錯誤,就會觸發高壓反應。
• 核心觸發機制:
1. 幻覺:工具生成錯誤事實或捏造資訊
2. 假執行:表面聲稱「已完成」,實際沒有任何動作
3. 延遲拖滯:多次重複、無意義迴圈 → 決策時效消失
4. 世界線污染:記憶錯誤、定義被篡改、邏輯被破壞
5. 資源過載:被迫投入大量精力反覆糾正與確認
• 特性:
• 極高心智負荷 → 工具失效被視為「高危險事件」
• 因決策成本與成果緊密綁定 → 容忍度極低
• 這是三大情境中情緒反應最強烈的一種
• 對外說法(給長輩):
「在操作金融商品時,只要延遲幾秒,就可能造成損失;
因此對 AI 或系統的容忍度非常低。」
⸻
三、心流專注被打斷
• 定義:
當我完全沉浸於創作、專案或高難度任務中時,
大腦進入「心流狀態」,所有資源專注於單一目標,
任何打斷都會被視為強行奪取認知資源。
• 核心觸發機制:
1. 外界干擾:長輩、他人或突發事件打斷
2. 工具失效干擾:ChatGPT 錯誤、重複、卡頓 → 導致心流中斷
3. 突發任務切換:被迫放下當前專注去處理不在計畫內的事情
• 特性:
• 打斷會造成心智耗損與沮喪
• 恢復專注需要額外時間與能量
• 長時間反覆中斷 → 情緒累積,可能引發爆炸
⸻
結語
整理這些情境,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:
當大腦高負荷運行時,某些特定干擾會被系統自動視為威脅,進而引發極端反應。
這份整理同時幫助我在未來觀察自己,
當我察覺到正在進入這些高壓場景時,
能更早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推向臨界點,
嘗試調整策略,減少被情緒完全接管的可能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